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1周前更新 179 0 0

2006年12月,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发放了首批“千里马”基金。有4位“社会创新家”从首批80多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每人每年获得大约2万4千元的工作补贴。“千里马”基金面向支持对象,即这些“社会创新家”,帮助他们推动公益事业的变革,谋求通过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社会问题或推动社区发展。 中心主任朱健刚博士说,基金对能够...

收录时间:
2025-04-24
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评价一下呗?(您对该组织、项目或内容的评星)

0 / 5 公益评分: 0 参与人数: 0

我的评分:

2006年12月,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发放了首批“千里马”基金。有4位“社会创新家”从首批80多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每人每年获得大约2万4千元的工作补贴。“千里马”基金面向支持对象,即这些“社会创新家”,帮助他们推动公益事业的变革,谋求通过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社会问题或推动社区发展。 中心主任朱健刚博士说,基金对能够有效行动的个人提供资助,是从《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描述的美国公益组织――阿育王(Ashoka)获得的灵感:20多年来阿育王在全球范围内对社会企业家的支持,催生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社会创新实践。除此之外,也参考了美国罗宾逊基金方法。基金行政运作费用由理事自行消化,外部捐款人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支持对象身上。 除了针对公民个人的“千里马”基金,中心还向受制于行政经费短缺的华南地区的草根组织雪中送炭,发放“种子”基金。截止去年12月底,有12家草根组织分两批获得“种子”基金:一些初出茅庐又富有潜质的组织使用“启动”基金,支付设立初期所需各种行政费用(包括人员工资、筹款、调研、项目启动、宣传、人员能力建设等)。另外一些组织则通过“过桥”基金,得以安然度过新、旧项目之间,或者项目意外中断形成的空档期。行政费用,客观上为草根组织成长过程所需但通常难于获得资助。 这些不同功能的基金,都是中心2006年7月创立的“和谐”基金的组成部分。“和谐”基金这个富有时代感的名字,源于中心力图倡导的价值观: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公民参与和社会公正之上。基金的受益者,正是在社会福利、健康和社会工作等领域践行公民参与和社会公正理念的组织。 “和谐”基金每年预算30万元,款项全部来自认同公民社会理念的本土企业家。在朱健刚看来,“和谐”基金的创立,尽管规模甚小,但创新之处的最大意义,在于发展本土资源,用本土资金支持本土组织,促进本土组织资源的多元化。他认为,“中国缺少NGO的支持性组织,许多NGO资源缺乏,非常被动”。 从本土草根组织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到对国际资助的过度依赖。朱健刚觉得,由于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在国际资助方和本土组织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资助方干预问题:尽管没有是非对错,但如果以隐形“暴力”的方式强加而来,会导致理念先行,貌似正确却不合实际的结果。往往存在受助方为获得资金迎合资助方需要的情况,国际发展组织对当地社区的干预,并非都是良性的。这种现象已开始引起发展界的重视,并成为发展人类学研究的课题。 作为学者,朱健刚对众声喧哗之下的公民社会冷眼观察:现在NGO发展到第二阶段,数量虽多却能力不足,很多时候自我膨胀,口号宗旨很响,但实际上没有能力与政府和企业对话,对服务群体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影响,为此,“和谐”基金萌生了一个设想:改进支持对象外部结果的评估,衡量资金注入后对现状真正能够带来怎样的改变。中心正在借鉴其他组织的评估工具,通过实践开发自己的评估工具。 当然,朱健刚坦承,在进入项目跟踪评估阶段后,发现难度其实非常大。此外还发现,对草根组织,只给资金远远不够,它们还需要各种能力建设上的配套支持。 2003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与中山大学联合成立了华南民间组织研究中心,隶属中大广东发展研究院,这是中心的前身。2007年1月,经过机构调整,中心转而隶属中大人类学系,拥有7位员工,仍然致力于公民社会的行动研究和战略研究,研究方向集中在草根NGO和志愿行动方面,同时,强调通过行动研究支持民间组织发展。2005年开始,开始针对珠三角地区的草根组织提供培训。朱健刚表示,目前中心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能力建设培训体系,每年举办4次培训,内容方面强调本土经验,强调参与性并结合实际操作,也借鉴国际组织职业化、技术化的经验。中心还希望通过培训在组织之间形成网络联系。“和谐”基金创立后,这些培训也对了解、评估申请组织提供了便利。 作为草根组织的支持性机构,中心的活动非常多元化:公民图书馆向学生和NGO开放;定期举办别开生面的学术午餐活动,以公民社会为题,推动师生交流;朱健刚开设的“公民社会与发展”公选课,校外人士都可以随意旁听。他在教学中引入了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的概念,学生们课余前往公益组织实习、担当志愿者;此外,中心将一间办公室专门提供给小组织“借壳”办公,这是中心的“社会实验室”;对松散的志愿者网络――木棉花开提供支持,这个网络每月一次的讲座吸引了学生和NGO工作者参加;义工中心为企业员工进行志愿者培训,并和公益组织合作开设服务点或志愿点;中心下属的《民间》杂志,发出了“行动改变生存”的声音,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近期,中心还向广州民政局提交了一份有关推动NGO注册管理,促进NGO良性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对这些看上去色彩多元并开始形成氛围的活动,谨慎的朱健刚显出低调谦和的行事作风:“我们想做点实事,搭建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良性互动的桥梁。现在一切还处于草根阶段,都属于实验性质,比较粗糙,现在评论效果为时尚早。如果想求精致求完美,早就放弃了,因为太难。” ……………………………………………………………………… 联系我们 邮编:510275 地址:中国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海珠科技园807室 电话:(86)20-84111551  84111552

邮箱:ics.public.cn@gmail.com

网址:http://ics.sysu.edu.cn

相关导航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