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

1周前发布 139 0 0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简称北京地球村)成立于1996年,是一个以传播乐和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为宗旨的民间组织。地球村以推动公民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为己任,倡导身心境和为内涵的乐和理念,践行以乐和社区与乐和家园为特色的城乡生态社区建设,提供能源及化学品安全等环境教育服务和乐和社工的技能培训,营造以关爱留守儿童、建设农...

收录时间:
2025-04-24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

评价一下呗?(您对该组织、项目或内容的评星)

0 / 5 公益评分: 0 参与人数: 0

我的评分: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简称北京地球村)成立于1996年,是一个以传播乐和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为宗旨的民间组织。地球村以推动公民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为己任,倡导身心境和为内涵的乐和理念,践行以乐和社区与乐和家园为特色的城乡生态社区建设,提供能源及化学品安全等环境教育服务和乐和社工的技能培训,营造以关爱留守儿童、建设农村社区为内容的“乐和之家”。
北京地球村曾获2006年由企业公民论坛颁发的“最佳NGO奖”; 2007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机构评为中国十大智库机构之一;2008年因为乐和家园建设获得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项目”奖,并因为积极参与绿色奥运行动计划受到北京奥组委的嘉奖 ;2009年获阿拉善基金会颁发的“阿拉善生态奖”、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颁发的“2009改革年度机构奖”; 2011年获得由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北京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优秀奖”、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市政府支持的“中国低碳榜样奖”、由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颁发的“中国软科学奖社会实验奖”、以及“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环境保护传播奖”;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节能研究中心颁发的“建筑节能最佳实践奖”。
地球村创办人廖晓义曾是四川大学哲学系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国际环境政治访问学者、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组委会环境顾问,曾获 2000年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2005CCTV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人物”、国家环保部等七大部委颁发的“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农业部等六大部委支持的“2007生态小康建设贡献人物”,2008年获国家发改委支持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人贡献奖”和克林顿基金会全球公民奖;同年与“中华慈善奖”获奖代表一起,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2009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绿色英雄”并获被授予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姓金口碑功勋新闻人物”。2011年因为践行“回馈乡里”的中国式公益,全身心参与祖籍巫溪县的乐和家园建设,被她的家乡评为“感动巫溪十大人物”。

附件:地球村大事记:
地球村多年来致力于绿色生活的倡导和绿色社区的建设,1996年在央视7套独立制作持续五年每周一次的电视专栏“环保时刻”;1997年在北京西城区建立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并助推北京有关政策的出台;1998年与环保部联合出版“公民环保行为规范”“儿童环保行为规范”;1999年与宣武区政府合作在建功南里创建中国首个绿色社区,并得到北京市政府全面认可和推广,并由此推动了全国绿色社区建设;
2000年作为北京奥申委和奥组委的环境顾问,深度参与了绿色奥运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作为唯一的民间组织代表随北京奥申委代表团赴日内瓦参与北京申奥;2001年受北京奥组委委托在椿树园社区接待国际奥委会评估团,与铁道部和奥组委共同实施了 “绿色列车”行动;发起83万个家庭参与的绿天使行动;
2002年作为联合国环保署的中国民间联络站,经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外交部四大部委的认可,组织了中国民间组织代表团赴南非约翰内斯堡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
2004年和诸多民间组织共同发起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得到国务院的认可,促使空调节能成为国家政策,并配合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发动和协调全国范围的“节能20%公民行动”“无车日公民教育”;
2003年以来开办每年7次的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和每年一次的可持续能源之星颁奖,培养了一批具有环保意识的资深记者;十年前开始的化学品安全与环境健康项目,建立了国内第一个NGO化学品安全协作网络,提高了中国公众对化学品安全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在探索中国式环保的本土经验的过程中,地球村始终关注着乡村,关注着生态乡村的建设和乡土文化的传习。1999年在延庆碓臼石村建立了面积为2800亩的生态教育基地,开始生态保护、环境教育、农户环保、民俗旅游为一体的乡村建设实验;2005年作为规划单位执笔密云县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同年启动为期三年的以调研、论坛、文字、图片、视屏形式记录的十个乡村生态样本;2006年为全国的乡村图书馆编写出版了“乡土中国绿色丛书村民环保读本“,从绿色生计、绿色安全等六个方面描绘了绿色乡村的蓝图;这张蓝图成了由地球村参与汶川地震灾后的乐和家园项目计划书;
2008年在红十字基金会、南都基金会、壹基金、友成基金会等公益基金支持下,地球村和当地政府和村民一起,在彭州通济镇大坪村的废墟上建立了乐和家园,形成了乐和治理、乐和生计、乐和人居、乐和养生、乐和礼义的生态乡村的雏形;
2009年为了发展农村社区的乐和生计,也为了城市社区的生活品质,地球村与万通公益基金会和北京东四街道启动了与乡村建设对接的“乐和社区建设”项目,并形成了乐和社区的指标体系;
2010年受重庆巫溪县委政府邀请参与乐和家园建设工作,运用多年的专业经验和社会资源,进行环保、文教以及绿色消费市场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2012年,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联合启动了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乐和之家项目,并在重庆巫溪、四川开江、贵州从江、云南姚安、广西巴马、陕西镇坪、河南兰考等地建立项目点。乐和之家是为留守儿童营造的农村社区家园,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督导下、社工进村服务、组织乡村义工队、娃娃团,为留守儿童提供家一样的关爱和教育,再造乡村社会的自助互助文化。
地球村注重将西方的环保经验与中国传统智慧的结合。2007年,地球村研制出版了一分钟养生操,提出了以惜物能、蓄心能、增体能三能平衡新理念,标志着地球村的环保理念朝着生命环保和心灵环保深化,并随之提出以天人合一为底蕴的乐和理念及其理论体系,标志着地球村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之后,找到了解决人类无限的发展欲望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的新思路,并且在2008年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实验,找到了建设乐和家园这种生态文明乡村模式的操作路径。2008年,廖晓义在接受克林顿基金会全球公民奖时,将乐和理念以及乐和家园的模式带到世界,引起了世界的共鸣和关注。

相关导航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