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评价一下呗?(您对该组织、项目或内容的评星)
创始人、总编伊莎贝尔·希尔顿 中外对话是一个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非营利性组织,成立于2006年。旗下网站”中外对话”是世界上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第一个完全中英双语网站。气候变化、物种消亡、污染 、水资源匮乏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国之内,而是全世界所有居民都要面临的挑战。而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对上述这些挑战需要全世界达成共识,并且共同努力,而我们”中外对话”网站的目标正是促进这种共识的达成。 “中外对话”致力于寻找、传播和支持那些有助于增进理解、传播经验、启发和提高环境意识的独特声音,无论它们来自中国国内还是世界各地,也无论它们来自记者、官员、学者或艺术家。我们将这些声音以生动、可信和双语的形式向全世界的读者传播,共同寻找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机构历史: 2006年春,来自英国的编辑、学者伊莎贝拉.希尔顿女士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中国与世界就环境问题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中外对话”。 当时,中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气候变化等很多国际环境问题也开始提上国人的议事日程。“中外对话”从一开始就报道了国际上很多最新的研究发现和全球各地的环保动向。这些话题国内媒体刚刚开始接触,很多中国环境记者和环境工作者开始把“中外对话”作为重要的参考平台和消息来源。 因为“中外对话”完全中英文双语的特质,中国又急需和国外对话交流,很多专家甚至一些高层官员也乐意在“中外对话”的平台上发表意见,并收到非常积极的国际反应。2007年,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的一篇演讲稿“少年中国与绿色中国”在“中外对话”平台上得到广泛关注与传播,迄今仍是平台点击量最高的文章之一。慢慢地,“中外对话”成为了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环境保护的一个窗口。 “中外对话”然后很快组织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超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包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财经》杂志时任高级记者李虎军、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北大环境学院院长江家驷、人大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清华大学倪维斗院士和江亿院士以及环保部、外交部和发改委的一些务实的学者型官员都曾在“中外对话”平台上发表真知灼见。另一方面,伊莎贝拉则从国际上组织了一流的专家和作者为平台供稿,高质量的作者保障了“中外对话”高质量的文章内容。 2010年起,“中外对话”开始举办年度“最佳环境报道奖”颁奖,支持和鼓励优秀的中国环境报道者,并把他们的作品引介给国际读者。为了保证奖项“为环境报道者服务”的宗旨,90%以上资金全部奖励记者,这与中国其他的评奖活动有很大的区别。到2016年,“最佳环境报道奖”已连续颁发七届。共有来自全国各大媒体和机构的123人次及团队获得奖项鼓励,历次颁奖获得来自SEE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等国内慈善基金会的资助。 2013年,中外对话首席执行官Isabel Hilton女士以项目外方组长身份,参与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促进中国绿色发展的媒体和公众参与政策”专题政策研究。中外对话执行编辑Sam Geall担任该项目协调员。2013年11月13-15日,国合会年会听取了该项目成果汇报,并成为本次会议提交给中国政府政策建议的一部分。 ………………………………………. https://www.chinadialogue.org.cn 伦敦办公室地址: Suite 306 Grayston Centre 28 Charles Square, London, N1 6HT, UK 电话: (+44) (0)20 7324 4767 北京办公室: 北京市海淀区善缘街1号立方庭大厦2-123 (100080) 电话: (+86) 010 62416774
相关导航


气候工作基金会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发展中心

可持续发展联盟(TSC)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

安徽欣绿桥环保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